“卢作孚与中国现代化:历史社会学的分析视野”学术沙龙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5日 21:10      已阅读:

今年恰逢卢作孚先生诞辰130周年,beat365组织和参与了系列纪念活动。11月5日下午,beat365与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卢作孚研究中心成员在二楼会议室联合开展第五期学术沙龙“卢作孚与中国现代化:历史社会学的分析视野”,力图从多学科角度推动卢作孚研究,学习卢作孚奋斗进取的方法和智慧。活动由beat365副院长、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恩教授主持。



活动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可副研究员指出,战时重庆人文荟萃,人们带着思想、精神、知识和办法频繁交流,不仅使战时重庆顶住了压力,还孕育发展了各种新的因素。卢作孚先生在粮政方面的创造性探索,对于保障抗战粮食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需要我们运用社会学、地理科学、运筹学等多学科进行分析整合。

杭州师范大学胡悦晗副教授对卢作孚研究中心兼善文化课堂重实践、跨学科的教学形式深表赞赏,同时倡导应多视角、多层次理解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张华副教授指出,技术革新能够影响男女分工,进而对社会制度、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变化产生影响。乡村革命既要看到这套生存逻辑的合理性,也要打掉其中的不合理性。

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学系王茹薪老师认为,历史社会学在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历史脉络的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材料关照现实,探讨未来发展的道路问题。卢作孚的实践和现代化思想对于回应当代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活动合影


随后,beat365教师分别发言。杜洁老师认为,可以用整体视野从基层社区重构的思路分析北碚区域建设转型。张艺英老师指出,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与建设力量存在很大的关系,从家庭到集团生活再到整个北碚建设,卢作孚关于激发人和组织的经验一定有类似之处,需要我们继续研究。李军老师表示,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本质是一场现代化的社会改造,研究时只有兼顾传统社会自身的逻辑,才能打破隔阂看到其中更多的张力。王彩虹老师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除了技术革新,组织创新也能推动社会的演进。

重庆大学张振老师认为,政治挫折使许多历史人物陷入漫长的阴影之中,且对其后的思考和政治实践路径选择产生影响,他指出社会科学与整个中国社会的思想问题有着紧密联系。


潘家恩教授总结现场


潘家恩教授总结道,不管是历史社会学还是社会学都在处理社会如何发现、运行以及建设的问题。乡村建设是多主体的互动,需要我们更多地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时段推进研究。


(供稿人:陈洁梅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