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表下载:
首届乡村建设研习营报名表.doc
一、目 的:
l继承并发扬乡村建设历史遗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和协力,在新视野与新框架下对乡村建设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l跨地跨界学人互动,深度研习交流,为乡村建设的研究、教学与实践培养人才。
二、主办单位: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三、时 间:2017年8月23—28日(22日报到)
四、地 点:重庆北碚·梁漱溟旧居
研习场地: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写作地
五、对 象:
l有志于乡村建设教学与研究的青年学人(学者),以博士研究生及高校青年教师为主;或有理论兴趣的一线乡村建设实践者(从事实践工作3年及以上),学历不做要求。
l为确保充分的交流和互动,营员不超过30人。
l研习营采取“推荐制”与“自由报名”相结合的方式,所有申请者都需提交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对研习营的期待。
六、学习形式:
l专题演讲与专题研讨相互补充,由特邀讲者提供推荐文本,提前发给全体营员并要求认真研读,讲座前一天小组内部讨论,次日研读时分组汇报并全体讨论,特邀讲者在研读现场进行导读与点评;
l期间参观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遗址群(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现场教学。
七、费 用:
营员往返交通费用自理,无需缴纳任何费用,主办方承担食宿、参观等相关费用。
八、报名方式:
有意参加者,请于2017年6月20日前填写报名表,连同1篇相关学术论文(不少6000字,新旧均可)或实践反思(不少于3000字)发送至邮箱:ruralrecon@163.com
九、日程安排(以现场实施为准)
2017年8月22日,星期二 |
8:30—19:30 | 营员报到、入住 |
19:30—21:00 | 主办方介绍、营员认识、研习营安排 |
2017年8月23日,星期三 |
7:30—8:00 | 朝 话 |
早 餐 |
8:30—10:30 | 开营仪式暨开幕演讲 专题演讲一:乡村的坐标 演讲人: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 主持人:潘家恩(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休 息 |
10:45—12:00 | 专题讨论一:乡村与我们 主持人:潘家恩(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评论人: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 |
午 餐 |
14:30—16:30 | 专题演讲二:全球视野与在地实践 演讲人:刘健芝(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 主持人:张慧瑜(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 |
休 息 |
16:45—18:00 | 专题研讨二:另类视野与可能性 主持人:张慧瑜(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 评论人:刘健芝(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 |
晚 餐 |
19:30—21:00 | 分组讨论 |
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
7:30—8:00 | 朝 话 |
早 餐 |
8:30—10:30 | 专题演讲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问题与城乡关系 演讲人: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主持人:狄金华(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
休 息 |
10:45—12:00 | 专题研讨三:乡土自觉与城乡视野 主持人:狄金华(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评论人: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午 餐 |
14:30—16:30 | 专题演讲四:现代中国与梁漱溟 演讲人:薛 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主持人:孟登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 |
休 息 |
16:45—18:00 | 专题研讨四:乡村建设的源起与动力 主持人:孟登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 评论人:薛 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晚 餐 |
19:30—21:00 | 分组讨论 |
2017年8月25日,星期五 |
7:30—8:00 | 朝 话 |
早 餐 |
8:30—10:30 | 专题演讲五:整体视野下的中国乡村建设 演讲人:潘家恩(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主持人:邱建生(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 |
休 息 |
10:45—12:00 | 专题研讨五: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张力 主持人:邱建生(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 评论人:潘家恩(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午 餐 |
14:30—16:30 | 专题演讲六:1940年代延安的乡治与村治 演讲人:孙晓忠(上海大学中文系) 主持人:李 军(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
休 息 |
16:45—18:00 | 专题研讨六:“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 主持人:李 军(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评论人:孙晓忠(上海大学中文系) |
晚 餐 |
19:30—21:00 | 分组讨论 |
2017年8月26日,星期六 |
7:30—8:00 | 朝 话 |
早 餐 |
8:30—17:30 | 民国乡村建设旧址现场教学 |
l北碚峡防局旧址(卢作孚纪念馆) 特邀讲解:周鸣鸣(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卢作孚研究中心) l北碚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旧址(晏阳初纪念馆) 特邀讲解:潘家恩(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l合川育才学校旧址(陶行知纪念馆) |
晚 餐 |
19:00—22:00 | 在地聚焦:《最后的棒棒》放映与讨论 特邀嘉宾:何 苦(《最后的棒棒》导演) 特邀主持:秦红雨(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新闻传播学院) |
2017年8月27日,星期日 |
7:30—8:00 | 朝 话 |
早 餐 |
8:30—10:30 | 专题演讲七:当代乡村建设在地经验与总结反思 演讲人: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主持人:杜 洁(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
休 息 |
10:45—12:00 | 专题研讨七:国情意识与实践自觉 主持人:杜 洁(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评论人: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午 餐 |
14:30—16:00 | 实践案例:从生态农业到爱故乡 ——当代乡村建设实践探索之一 演讲人:黄志友(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主持人:杨 帅(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休 息 |
16:45—18:15 | 实践案例:从大学生支农到城乡互助 ——当代乡村建设实践探索之二 演讲人:李管奇(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昆山试验区) 主持人:罗加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讲师) |
晚 餐 |
19:30—21:00 | 分组讨论 |
2017年8月28日,星期一 |
7:30—8:00 | 朝 话 |
早 餐 |
8:30—10:30 | 闭幕演讲 专题演讲八:乡村建设的中国道路 演讲人: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 主持人:张兰英(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
休 息 |
10:45—12:00 | 专题研讨八:全球危机、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 主持人:张兰英(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评论人: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 |
午 餐 |
14:30—16:30 | 研习营总结 主持人:潘家恩(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休 息 |
17:00—18:00 | 结业证颁发、研习营合影 |
演讲与主持嘉宾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
|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创院院长;兼任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2005年以来先后被聘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战略 环评专家,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卫生部等部委特聘专家;2006年当选“中国环境大使”,2007年当选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2008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任为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2000年获长江读书奖,2003年获 “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2009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等。 |
戴锦华: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担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大众传媒、电影与性别研究。曾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长年参与当代乡村建设与环保实践。专著10余部,并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和韩文出版。 |
刘健芝:亚洲学者交流(ARENA)主席、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
|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统筹群芳文化研究及发展部生态生计与文化项目。全球大学(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创办人之一、全球和平妇女协会(PeaceWomen Across the Globe)理事、另类实践世界论坛(World Forum for Alternatives)副主席、亚洲学者交流 (Asian Regional Exchange for New Alternatives)主席。 主要研究兴趣是文学与文化、全球化与可持续实践、批判教育学等。主编/合编:The Struggle for Food Sovereignty; Shaping Our Future; China Reflected; Resurgent Patriarchies; Beyond the Financial Crisis; 《庶民研究》、《抵抗的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蒙面骑士》等。 |
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
|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2000—2001年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2010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2006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纪录运动、影视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三农问题等。著有《学术、传媒与公共性》、《乡村与革命》、《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纪录中国—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等,联合主编“批判传播学”系列丛书,论文被翻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韩文等。 |
张兰英: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副院长 |
|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国际乡村改造学院(IIRR)、菲律宾大学,曾任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国家代表等多家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 现为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副院长,自1990 年开始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以来,不断地尝试多元路径的乡村建设,积极推动社区主导的综合乡村发展,实现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乡村建设工作。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组织策划翻译和编写数十本有关乡村建设书籍。 |
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
| 力倡“用行动做学问”,重视科研过程中的参与感、整体感与社会应用价值。 十余年如一日积极投身于当代乡村建设的社会试验当中,曾挂职河南省兰考县副县长、县委常委、开封市市长助理等职务,期间积极推动了豫东地区的当代乡村建设试验,近年在豫西家乡推动乡村建设实践。 先后在《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开放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发现》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等课题。 |
薛 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鲁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无词的言语》、《当代文化现象与历史精神传统》;主编有《现代语文读本》(四卷)、《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四卷)、《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鲁迅与竹内好》、《陈映真文选》等;论文有《人文精神的讨论》、《世界观转型中的幽灵》、《鲁迅与1980年代思潮论纲》等。 |
孙晓忠: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 |
| 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目前从事延安乡村文艺及当代史研究。现任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 目前从事延安文艺研究和中国当代史研究。代表性论文有:《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改造说书人》、《有声的乡村》、《文化革命:1950年代的农村识字运动》等。 主编《延安乡村建设文献》(4卷),《鲁迅与竹内好》《生活在后美国时代》等8本。 |
周鸣鸣: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
|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美育专委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与美育研究、卢作孚研究、女性人才研究。主持、主研全国、省市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 长期致力于卢作孚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在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大中小学,以及民生公司等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宣传卢作孚事迹,弘扬卢作孚精神。同时于2013年到美国五所高校交流卢作孚研究。 |
秦红雨: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
| 河南禹州人,1979年2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融合与批评、视觉文化与乡村传播,关于乡村媒介研究的博士论文荣获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主研、主持重庆市重大教改项目、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教改项目3项,荣获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和最佳教学创意奖、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优秀班主任,参与项目荣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誉。 先后主持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重庆社会科学项目、中央高校基金项目等6项,在《现代传播》、《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
潘家恩:重庆大学高研院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
|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15年度重庆大学“十佳优秀青年教师”;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博士;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常务理事。 自2001年至今参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创办人之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重庆区域统筹。先后在《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二十一世纪》、《今天》、《开放时代》等处发表文章50余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 |
李 军: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讲师、博士 |
|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 研究领域为近世乡村社会史、民间文献学。近期主要关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与华西地方社会。 |
何 苦:正团级转业军官、《最后的棒棒》导演 |
| 重庆奉节人,正团级转业军官。1993年入伍,先当侦察兵,再当报道员,在基层连队排长和团机关宣传干事岗位上历练多年后,于2001年进入集团军政治部机关,开始专职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工作。期间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组织策划的大型系列节目制作和大型训练演习、非战争军事行动采访报道活动。2007年,牵头创办了西南地区第一档卫视军事节目。服役20年,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2014年1月从部队转业后,走进了重庆市渝中区五一路自力巷53号,开始以一名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追踪“山城棒棒”这个特殊劳动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现状。通过一年的深度体验,写出了长篇纪实文学《最后的棒棒》,并同步拍摄了时长350分钟的同名电视纪实片,该片荣获首届法兰克福金树国际纪录片节金奖(2016)。 |
黄志友: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总经理、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 |
|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自2001年起投身大学生环境保护事业,“2002西安大学生绿色营”营员,2004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 毕业后即参与河北定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创建工作,是学院生态农业工作室、乡村建筑工作室主要创办人之一。2007年参与北京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的管理工作,2008年起参与北京海淀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创办与运营工作至今。2009年被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评为“新乡村建设十年人物”。2012年起参与发起“爱故乡计划”,2014年负责筹备“中国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并担任秘书长。2016年发起成立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和联合乡建工作室。十多年来,致力于社会生态农业、农业人才培养和乡土文化保护的实践与倡导。 |
李管奇: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昆山基地负责人 |
|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昆山基地负责人,主要从事农村社区发展、社会生态农业和参与式育种等方面的工作。 2007年至2017年6月任职于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先后参与和负责农村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新农人培训项目和昆山青澄计划等工作。2013年起,代表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参与农民种子网络的发起工作并负责具体项目开展,参与《小农与种子:中国种业政策评估报告》、《江南月令:绰墩村日常生活的生态环境史》等研究课题。 |
研习营导师
孟登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思潮和中国当代青年文化思潮的教学和研究。 十多年来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当代乡村建设运动和环保教育,关注乡建青年和打工青年的文化创造。著作有《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主译《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和《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等。 |
张慧瑜: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
| 1980年,山东郓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为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研究。出版专著《文化魅影: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等,发表文章若干。 |
狄金华: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
| 社会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农村基层治理。 先后在《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被困的治理》、《变迁中的乡村养老》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课题各1项。 先后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湖北省社科成果奖、首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科研奖励。 |
邱建生: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讲师、博士 |
|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管理学博士。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爱故乡计划发起人。近著《互助型社会:在地化知识与平民教育创新》(2016,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开始在《中国改革》杂志社担任记者,在此期间组织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并致力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至今。2003年筹建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2006年负责海南儋州农村实验区工作,筹建全国首家农村社区大学,探讨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道路。2007年至今,负责闽赣地区平民教育促进项目,筹建多家城市国仁工友之家、农村社区大学,探讨在城市化背景下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新兴产业工人的教育和发展问题,及面向南方农村开展以农村社区综合发展、合作经济及可持续农业为主题的培训、教育工作。 |
罗加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讲师、博士 |
|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农民工医疗、生态农业和区域发展等。 |
杨 帅: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
|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印度中国研究中心(ICS)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乡村治理与农村发展、农村金融。深入中国十多个省的二十余个村庄及印度多地做田野调查,在《管理世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及多项其他课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 |
杜 洁: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
|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自2001年起,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当代乡村建设实践,并长期参与农村家庭、农村社会、农民工等调查与乡村建设研究工作。 |